ChinaBio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大会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

2026年4月28-29日|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2026年5月6-7日|线上
MLKL介导的线粒体DNA释放激活cGAS-STING通路机制研究

MLKL介导的线粒体DNA释放激活cGAS-STING通路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一种由炎症信号触发的调控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分子执行者MLKL(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通过破坏质膜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ChinaBio合作大会了解到,2025年7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院士团队在《Molecular Cell》发表封面文章,首次揭示MLKL通过诱导线粒体DNA(mtDNA)释放激活cGAS-STING通路的全新炎症机制,为治疗坏死相关的自身免疫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靶点。

图片来源:投医问药

研究发现,在坏死信号刺激下,磷酸化的MLKL不仅定位于质膜,还会特异性转位至线粒体,与心磷脂结合形成约300 nm的膜孔洞,导致完整环状mtDNA在20分钟内快速释放至胞质。这些游离mtDNA被DNA传感器cGAS识别,进而激活cGAMP-STING-TBK1-IRF3信号级联,自主性诱导I型干扰素(IFN-β)产生。通过基因敲除、药理抑制及mtDNA耗竭模型,研究团队证实”MLKL-mtDNA-cGAS-STING“轴是坏死炎症反应的关键驱动机制。

二、分子机制解析

1. MLKL的线粒体定位与膜损伤

  • 双定位特征:磷酸化MLKL通过N端4HB结构域同时结合质膜磷脂和线粒体心磷脂
  • 孔洞形成:电镜观察到线粒体内外膜出现大尺寸穿孔(≈300 nm)
  • 特异性识别:与心磷脂的相互作用具有脂质选择性,不依赖常规凋亡通路(Bax/Bak)

2. mtDNA释放的动态过程

  • 释放形式:完整环状mtDNA,非片段化形式
  • 时间动力学:刺激后20分钟内胞质mtDNA水平升高10倍以上
  • 运输机制:依赖微管系统完成外排,秋水仙素处理可完全阻断

3. 信号通路激活

  1. 传感阶段:cGAS识别胞质mtDNA,催化合成第二信使cGAMP
  2. 转导阶段:STING-TBK1-IRF3级联活化
  3. 效应阶段:IFN-β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表达上调

三、疾病模型验证

肠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aspase-8的炎症性肠病(IBD)小鼠模型中:

  • 肠道组织检测到MLKL磷酸化mtDNA胞质泄漏
  • cGAS-STING通路活化伴随IFN-β表达升高
  • STING抑制剂H-151处理显著减轻肠道炎症和病理损伤
  • MLKL基因缺失同样表现出炎症缓解组织修复促进

这一发现为解释坏死性凋亡相关疾病(如克罗恩病、多发性硬化等)的炎症持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提示联合靶向MLKL和STING可能是优于单一TNF-α抑制的治疗策略。

图片来源:投医问药

四、研究意义与临床转化

1. 理论突破

  • 首次阐明MLKL的线粒体功能,拓展了对程序性坏死执行机制的认识
  • 揭示mtDNA释放不依赖mPTP或Bax/Bak的新型途径
  • 确立微管系统在mtDNA胞质转运中的关键作用

2. 治疗潜力

目前全球针对MLKL靶点的药物研发均处于临床前阶段,包括:

  • MLKL小分子抑制剂
  • PROTAC降解剂
  • 反义核酸疗法

这些干预策略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炎症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特别是STING抑制剂H-151在动物模型中的显著效果,为临床转化提供了概念验证。

五、待解决问题与展望

  1. 结构生物学:需超高分辨率成像直接捕捉mtDNA穿越MLKL孔道的动态过程
  2. 机械细节:微管依赖转运的具体分子马达尚未鉴定
  3. 疾病谱系:在阿尔茨海默病、肺纤维化等慢性疾病中的贡献需进一步验证
  4. 药物开发:现有MLKL抑制剂的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有待优化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程序性坏死促炎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新型抗炎疗法提供了分子基础。ChinaBio合作大会相信,随着对MLKL-mtDNA-cGAS-STING轴的深入研究,有望为多种难治性炎症疾病带来突破性治疗手段。

 

文章来源:投医问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