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o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大会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

2026年4月28-29日|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2026年5月6-7日|线上
跨国药企2025H1业绩盘点:增长分化加剧,创新转型成行业主旋律

跨国药企2025H1业绩盘点:增长分化加剧,创新转型成行业主旋律

在全球医药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加速、专利悬崖逼近的双重挑战下,各大跨国药企近期陆续交出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ChinaBio®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持续关注这一变革,致力于搭建中国生物技术与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桥梁。

 

罗氏:制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中国区收入增长9%

2025H1,罗氏总营收309.44亿瑞士法郎(约为360.25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制药业务收入239.85亿瑞士法郎(约279.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国区收入17.02亿瑞士法郎(约19.81亿美元),同比增长9%。

制药部门主要驱动力为乳腺癌治疗药物Phesgo、食物过敏治疗药物Xolair、A型血友病治疗药物Hemlibra、严重眼病治疗药物Vabysmo以及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药物Ocrevus,总销售额达106亿瑞士法郎,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17亿瑞士法郎。这一增长不仅弥补了因专利到期导致的部分产品销售额下降,更成为拉动制药业务增长的核心力量。

强生:创新药业务增长3.6%

强生公布2025H1业绩,上半年营收456.36亿美元,同比增长4.1%。强生旗下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创新制药和医疗科技,分别带来290.75亿美元(+3.6%)以及165.61亿美元(+5.0%)的收入。

强生的创新制药业务主要聚焦肿瘤、自身免疫、神经科学、感染、肺动脉高压、心血管及代谢等关键领域。其中,肿瘤业务在上半年取得了119.90亿美元(+21.1%)。

值得一提的是,强生在年初以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补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布局,上半年为强生带来2.11亿美元的销售增量。7月,Caplyta又在美申报了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新适应症,III期研究显示,该药物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风险降低63%。此前,Caplyta用于辅助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新适应症也已申报上市。

诺华:销售额同比增长13%,中国区同比增长8%

诺华公布2025H1业绩,上半年净销售额为27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3%(按固定汇率计算,下同);净利润为76.33亿美元,同比增长31%。中国区销售额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8%。

从具体业务领域来看,心血管-肾脏-代谢、免疫、神经科学和肿瘤业务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1.73亿美元(+26%)、49.58亿美元(+13%)、27.59亿美元(+23%)和81.99亿美元(+22%)。

然而,诺华的支柱产品Entresto(沙库巴曲缬沙坦)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失去美国市场独占期,而后来自MSN制药、瑞迪博士等公司的多款仿制药将进入市场。为此,诺华已在今年3月宣布调整心血管业务的商业化战略,将重心转移至其他高潜力心血管药物。

默沙东:制药业务同比下降3%,全球或裁员6000

默沙东在2025H1实现总营收313.35亿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制药业务收入276.88亿美元,同比下降3%。

默沙东业绩下滑主要与PD-1抗体药物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和HPV疫苗Gardasil销量放缓有关。上半年,Keytruda营收为151.61亿美元,同比增长7%。虽然保持了同比增长,但环比一开始下滑。Keytruda将于2028年迎来专利悬崖,同时,2026年,Keytruda预计将迎来美国政府根据IRA实施的谈判,届时,Keytruda销售额预计将暴跌30%-50%。

另一款重磅产品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上半年营收为24.53亿美元,同比下滑48%。其主要原因为中国区需求减少。自2024年起,随着适龄女性接种率提升、国产疫苗冲击等,默沙东九价HPV疫苗Gardasil 9的销售增速明显放缓,库存压力凸显。为应对库存高企,默沙东于2025年初宣布暂停向中国供货,预计至少持续至2025年年中。

为此,默沙东开启了重大成本优化战略——计划通过裁减和资源重组,节约30亿美元年度开支,目标在2027年底前完成,潜在伴随部分岗位的精简。据外媒报道,默沙东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6000名员工,约占全球员工总数的8%。

阿斯利康:总营收同比增长11%,中国区实现5%增长

今年上半年,阿斯利康总营收为279.6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产品收入2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尽管宏观环境承压,中国区仍实现5%增长,占全球13%。

肿瘤板块以119.54亿美元(增长16%)贡献43%营收,其中明星ADC药物Enhertu全球销售额22.89亿美元(增长29%);

生物制药板块达到111.57亿美元,增长10%,其中呼吸与免疫领域黑马Tezspire(TSLP单抗)增速高达73%。

阿斯利康也在公布业绩的同时,宣布对中国区进行架构调整。阿斯利康中国将对生物制药业务板块(BBU)进行架构调整,设立两大事业部–呼吸生物制剂及自体免疫事业部、呼吸吸入事业部,

赛诺菲:同比增长9.9%

赛诺菲公布2025H1业绩,上半年总营收198.89亿欧元,同比增长9.9%;研发投入37.17亿欧元(约40.74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8.7%。

从业务板块来看,免疫、罕见病、神经、肿瘤、疫苗以及其他类六大板块分别收入75.57亿欧元(约82.83亿美元)、31.08亿欧元(约34.07亿美元)、1.38亿欧元(约1.51亿美元)、5.05亿欧元(约5.54亿美元)、25.40亿欧元(约27.84亿美元)和60.41亿欧元(约66.22亿美元)。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增速放缓

诺和诺德(NVO.US)对外发布消息称,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8%,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9%。

此次,诺和诺德再次下调了2025年全年的业绩预期,预计销售增长为8%至14%,营业利润增长为10%至16%。这是今年以来诺和诺德第二次下调业绩指引,与今年5月公布的业绩指引相比,营收增速最高区间下调了7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增速最高区间下调8个百分点。

其在公告中解释下调业绩预期主要是针对2025年下半年业绩,原因主要来自其在美国市场的压力——其王牌产品Wegovy(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制剂)在美国肥胖症市场扩张慢于预期,Ozempic(降糖版司美格鲁肽制剂)在美国糖尿病市场增长放缓,以及国际市场渗透率未达目标。

艾伯维:同比增长7.4%

艾伯维公布了2025H1业绩,上半年总营收287.66亿美元,同比增长7.4%。自免、神经科学、肿瘤、美容以及眼科各大业务分别带来138.95亿美元(+12.6%)、49.65亿美元(+20.3%)、33.09亿美元(+4.2%)、23.81亿美元(-9.8%)、10.20亿美元(-4.8%)的收入。

其中,自免领域表现尤为突出,Skyrizi和Rinvoq销售额分别达到78.48亿美元(+65.8%)和37.46亿美元(+48.5%),合计115.94亿美元,双双超越昔日“药王”Humira。Humira因专利到期和生物类似药竞争影响,自2022年开始销售额逐年下滑,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已缩水至23.01亿美元(-54.7%)。

GSK :肿瘤业务收入大涨,HIV业务保持强势

GSK公布2025上半年业绩,总营收155.02亿英镑(约201.57亿美元),同比增长5%。

GSK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专科药物、疫苗以及普药三大板块。

  • HIV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收入达到35.94亿英镑(约46.73亿美元),同比增长10%。

  • 肿瘤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同比增长47%至8.99亿英镑(约11.70亿美元)。

  • 呼吸、免疫与炎症(RI&I)领域共收入17.67亿英镑(约22.98亿美元),同比增长18%。

  • 疫苗领域共收入41.86亿英镑(约5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

  • 普药业务略有下滑,2025上半年整体销售额为50.56亿英镑(约65.73亿美元,-3%)。

结语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已披露上半年财报的企业,相比于2024年H1的表现,虽然大部分仍保持增长,但是都呈现增长放缓的态势。尤其是一些明星药物受专利保护期、仿制药、市场波动等因素引起的收入下滑,以默沙东K药、艾伯维Humira等为代表的”重磅炸弹”药物,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到平稳期甚至下滑的关键转折。

这一趋势更加凸显了创新转型的紧迫性。药企需要突破对单一爆款产品的依赖,通过构建多元化创新管线来应对市场变化。特别是在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将成为决定药企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如何提升研发效率、优化成本结构,也将是药企在创新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近期,包括辉瑞、阿斯利康、诺和诺德等跨国药企纷纷加大对中国创新药的采购力度以抵抗专利到期的风险。

短短半年,不仅单项合作与单项管线的授权交易金额屡屡刷新,2025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总金额更是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2024年BD交易总额640.8亿美元,License out总金额557.5亿美元)。

中国药企的研发成果正获得越来越多国际巨头的青睐。这种”反向创新”模式不仅为中国药企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也为跨国药企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源泉。

可以预见,未来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更加分化。那些能够持续产出真正创新疗法的企业,以及善于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药企,将获得更大的市场溢价和发展空间。

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已不仅是增长选项,更是药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并含少量AI生成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文中所涉及的图片及文字仅供参考,若侵犯肖像权或者著作者权等知识产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