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上海生物医药合作大会了解到,北京市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与举措。会上,北京市药监局局长曹巍以及科技委、中关村管委会、卫健委、医保局等多部门负责人共同发布政策成果,展示北京在生物医药创新监管、产业集聚与临床转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一、产业规模再创新高,迈向全球创新高地
据悉,2024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已突破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成为全国首个产业总值超万亿的城市。自2025年初国务院发布深化医药监管改革意见后,北京迅速行动,联合多部门推出支持医药创新发展的“新32条”,为创新药企、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系统化支持。
二、监管效率提升,创新审批加速落地
在药品与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北京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 建立罕见病药品和进口急需药械审批绿色通道,已批准26个品种,其中罕见病药21个,惠及近4900名患者;
- 临床试验审批效率显著提升,部分试点项目从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最快仅18日完成;
- 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周期从200日缩至60日,个别项目仅用19日完成;
- 推动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尼卡利单抗注射液等进口药物已实现原液生产环节本地化。
此外,北京通过快速通关机制加快27个已获批药品的进口,通关货值逾50亿元。市内医疗机构自研诊断试剂备案从6家扩至15家,协和医院开发的白蜡花粉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已服务超3000名患者。
三、临床转化与AI创新齐头并进
北京持续完善多中心临床试验伦理互认机制,互认率已达90%。新药在市属医院可实现“直纳”机制,无需重复遴选。
同时,北京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截至今年,AI医疗器械项目达52项,占全国比重39%。全国首个干细胞产品已在京上市,大兴区建设细胞基因治疗特色园区,昌平区启动脑科学与AI融合创新基地。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日益完善
北京市科委与中关村管委会牵头设立医药健康统筹会办公室,统筹推进医研融合、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联动。目前,联合基金年度资助总额已达5.88亿元,并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支持前沿临床研究。未来,北京将继续在AI制药、细胞基因疗法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发力,持续提升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水平。
随着生物医药监管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日趋完善,2026上海生物医药合作大会认为,北京正加速迈向国际医药创新枢纽的行列,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