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药产业链深度调整的关键节点,上海国际生物医药合作大会,正成为连接中外创新资源的核心枢纽。随着中国创新药技术实力的快速崛起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一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医药产业国际化征程已悄然启幕,而这场年度盛会将为业界提供洞察趋势、对接资源的最佳窗口。
一、中国生物制药出海:从跟跑到并跑的战略突围
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出海步伐显著加速,从早期的仿制药代工到如今创新药技术的全球输出,行业正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质变。两会对双抗等前沿领域全球成果的关注,以及恒瑞医药、联邦制药与默克、辉瑞等跨国巨头的深度合作,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已从边缘地带跻身全球研发主赛道。当前,中国企业正通过多元化策略突破全球市场,形成四大特色出海模式:
(一)全链自主模式:构建全球化商业生态
以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头部药企,选择自建海外研发、临床及商业化体系,打造端到端的全球化能力。其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通过在欧美独立开展III期临床,凭借优异的疗效数据突破FDA审批壁垒,成为首个在海外实现大规模销售的中国原研抗癌药。这种模式虽需高额投入,但能最大程度掌握市场主动权,尤其适合拥有重磅产品管线的企业。
(二)技术授权模式:轻资产撬动全球价值
License-out模式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交易规模突破百亿美元,ADC、双抗等热门赛道成为合作焦点。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ADC授权交易、荣昌生物与Seagen的HER2抗体合作,均创下中国创新药技术输出的里程碑。企业通过出售海外权益获取资金回笼,同时借助跨国药企的渠道优势加速产品落地,实现“研发-授权-分成”的良性循环,特别适合处于成长期的Biotech。
(三)合资公司模式:精准聚焦细分领域
NewCo模式通过与海外资本共建独立运营实体,聚焦单一产品的全球化开发,兼具风险分散与资源整合优势。例如,某创新药企与美国私募基金成立合资公司,专项推进新型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开发,前者以管线入股,后者负责资金与本地化运营,这种“小而精”的模式有效降低了早期项目的国际化风险。
(四)战略并购模式:技术互补与资源整合
跨国药企的反向收购成为中国Biotech快速融入全球体系的捷径。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获取CAR-T技术平台,诺华并购信瑞诺强化肾病领域布局,这类交易不仅为本土企业带来资本溢价,更通过技术嫁接进入全球研发网络。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Biotech被海外并购案例增长60%,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深度认可。
尽管各赛道进展不一,多肽药物受限于产能与品牌认知,核酸药物尚处早期开发阶段,细胞与基因治疗面临严格监管壁垒,但整体来看,中国生物药已在单抗、双抗等领域从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参与制定者,全球创新药版图正因中国力量的崛起而重塑。
二、CXO全球化布局:从产能跟随到生态共建
作为医药产业链的“卖水人”,中国CXO企业正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分工。在技术能力提升与地缘政治双重驱动下,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等领军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普遍超过70%,其全球化布局已从早期的订单承接升级为全链条生态建设。
(一)欧美市场:深耕与应对政策风险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医药市场,始终是CXO布局的核心区域。药明康德在新泽西、波士顿等地设立研发生产基地,药明生物扩建马萨诸塞州产能至3.6万升,凯莱英收购辉瑞英国Sandwich工厂完成欧洲首站布局。然而,地缘政治阴影正加剧挑战: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拟要求本土药企逐步减少对中国CXO依赖,NSCEB报告更将药明康德等企业列为“关键供应链风险”,尽管缓冲期延长至2032年,但倒逼企业加速本地化——药明康德瑞士库威基地口服制剂产能翻倍,欧洲爱尔兰基地通过GMP认证并启动商业化生产,正是应对策略的缩影。
欧洲市场虽需求分散,但近年呈现新机遇。随着欧盟推动“医药战略自主”,32家制药企业联名呼吁政策支持,为中国CXO切入提供窗口期。康龙化成欧洲收入2024年增长23%,博腾股份在斯洛文尼亚建设原料药基地,均瞄准这一潜力市场,试图打破传统欧美CXO企业的垄断格局。
(二)新兴市场:抢占未来增长极
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被视为“二十年前的中国”,正成为CXO全球化的新锚点。新加坡凭借区位优势与政策便利,吸引药明生物、金斯瑞等设立区域总部,其规划的12万升产能基地未来可辐射整个亚太地区。泰格医药在东南亚六国建立本地化团队,康龙化成投资新加坡合资公司布局制剂CDMO,均看中该地区快速增长的医药需求与相对空白的竞争环境。日本、韩国等技术成熟市场则通过设立研发中心,聚焦高端制剂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合作。
(三)全球化布局的底层逻辑
中国CXO的海外扩张,本质是全球产业链再平衡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倒逼企业寻求海外增量;另一方面,跨国药企“中国研发+全球生产”的模式日益普及,推动CXO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驱动——药明生物的“全球双厂”战略确保产能韧性,九洲药业在德国、日本设立研发中心提升高端制剂能力,均体现了从制造服务商向技术合作伙伴的升级。
三、产业协同:生物制药与CXO的出海共生关系
生物制药与CXO的出海并非独立命题,而是形成强协同效应:创新药企的License-out与自主出海需要CXO提供临床申报、生产合规等全流程支持,而CXO的海外基地又为创新药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与政策风险。例如,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的欧美上市,依赖药明康德的海外临床CRO服务与凯莱英的本地化生产;科伦博泰与默克的ADC合作,其工艺开发与质量体系对接则由药明生物全程参与。这种“研发-生产-商业化”的链条式出海,正构建起中国医药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力。
站在全球医药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生物制药与CXO的出海征程虽面临政策壁垒、技术竞争等挑战,但更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球创新药市场对中国技术的渴求度持续提升,新兴市场的广阔空间亟待开发,而本土企业的技术积累与成本优势已形成独特竞争力。正如大会主题所昭示的,唯有通过开放合作、生态共建,才能在全球医药版图重构中占据有利地位。
结语:加入全球化浪潮,共筑产业新未来
从跟跑到并跑,从承接订单到制定标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出海征程已从“选项”变为“必答题”。上海国际生物医药合作大会,将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坐标——在这里,你将看到中国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如何应对地缘挑战,如何与全球伙伴共建健康生态。无论你是深耕创新的Biotech、布局全球的CXO,还是寻求机遇的投资者,此刻正是加入这场全球化浪潮的最佳时机。让我们相聚上海,在合作中把握趋势,在变革中定义未来,共同书写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