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o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大会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

2026年4月28-29日|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2026年5月6-7日|线上
麦肯锡解码中国创新药:独特模式如何重塑全球医药格局?

麦肯锡解码中国创新药:独特模式如何重塑全球医药格局?

近日,麦肯锡发布深度报告《搭建通向全球创新的桥梁》,系统阐述了中国创新药领域当前最受关注的三大议题:驱动中国医药创新的核心动力是什么?中国独有的研发模式如何构建?到2030年,中国将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过去十年间,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经历了从追赶到并跑的深刻转型。自2015年监管改革启动创新引擎,到2025年全面对接全球监管标准,中国已崛起为贡献全球近三分之一创新管线的重要力量。这份报告的发布正值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关键节点,不仅回顾了过去十年的变革历程,更为未来十年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ChinaBio® Partnering Forum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聚集国内外生物医药和创新药发展,汇聚顶尖跨国药企、创新生物科技公司、顶级投资机构及科研院所。

同时引入海外系列会议,全新打造Antibody & ADC Summit及Cell & Gene Therapy Summit两场同期会议,打造更富成效的全球生物医药和创新药的生态圈。

 

洞察中国生物医药创新驱动力

报告揭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崛起是监管环境、资本支持、研发实力与国际化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多项关键指标上,中国对全球医药创新的贡献度持续攀升。

监管与资本的双轮驱动构成了创新生态的基石。经过十年改革,中国已全面融入ICH等国际监管体系。2025年7月,国家药监局更是将新药临床试验审查周期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同时取消地域限制,为创新研发按下“快进键”。

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同样引人注目。从2015年创新药投资规模有限、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路径尚不明确,到2025年仅通过Out-licensing和NewCo模式,年内累计融资额就高达34亿美元。73家生物科技公司在各大交易所成功上市,总市值约2000亿美元,形成了多元化的资本退出通道。

研发产出方面,中国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2015年,中国仅贡献全球4%的创新研发管线和授权交易;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已分别跃升至30%和20%。在代表前沿方向的下一代疗法领域,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9月,全球处于临床早期阶段的下一代疗法管线中,中国贡献了34%的份额,其中在ADC和双抗/三抗领域更是一马当先,分别占据全球54%和48%的比重。

基础研究能力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2018至2024年间,中国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刊发表的生物医学论文数量从200篇增长至500篇,年复合增长率达18.4%,远超国际同行。专利领域同样表现亮眼,中国在全球生物技术新专利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23%跃升至2023年的51%,为未来的技术转化和价值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金渠道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2025年,中国对外授权交易达47笔,总金额810亿美元,新型公司交易额也从90亿美元增至140亿美元。与此同时,传统VC和IPO的规模有所回落,显示行业融资结构正在优化。这种转变也反映出中国创新成果正获得越来越多国际认可——过去三年,全球前20大药企与中国公司达成的高价值授权交易占比从19%快速攀升至41%,其中约半数为下一代疗法。

 

揭秘“中国研发模式”的效率密码

中国创新药在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与独特的“中国研发模式”密不可分。报告深入解析了这一模式的核心要素。

在药物发现阶段,中国企业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效率优势。从靶点确定到提交IND,中国企业的研发速度可达全球水平的2-3倍,而成本仅为国际最优水平的1/3到1/2。以fast-follow类小分子药物为例,中国企业将确定临床前候选药物和IND申报两个阶段分别压缩至6-9个月和9-12个月,较全球最优水平节省50%-70%的时间。

这一高效引擎由三大支柱共同支撑:

  • 首先是优越的宏观环境。持续十余年的政策支持与配套资金,充足的人才储备——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贡献G20国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STEM毕业生,以及日益多元的资金渠道。

  • 其次是成熟的本地创新生态。深度整合的CRO/CDMO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本地化供应链有效降低成本,企业通过快速迭代积累了丰富的跨领域经验。

  • 最后是以交付为核心的工作文化。通过精简流程、并行实验和敏捷决策,配合灵活排期和领导亲力亲为,确保高质量产出。

临床开发阶段同样彰显效率优势。中国在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速度达到全球中位数的2-5倍,在代谢性疾病领域甚至高达8.9倍。这一优势得益于:

  • 政策层面的持续赋能,如针对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者发起试验由国家卫健委监管,加速了早期探索;超过1500家临床基地的资源支撑,其中五分之一具备开展I期试验能力;以及大量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患者群体集中在一线医院,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受试者资源。

  • 成熟的临床生态体系包括建立“试验就绪队列”等创新机制,积极性高的医院和主要研究者,经验丰富的CRO和SMO,以及快速提升的申办方研发能力。

贯穿始终的交付导向文化确保了临床开发的高效执行。中国临床开发质量的提升在国际舞台得到印证:2023至2025年,中国在ASCO年会的口头摘要占比从8%升至15%,迟发性突破摘要占比从7%跃升至20%,显示中国临床研究正从参与走向引领。

 

展望2030:中国创新的全球定位

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医药创新将继续深化其全球影响力,但在不同创新类型中的贡献将呈现差异化格局。

在麦肯锡划分的四类创新中,中国在快速跟进、新组合资产和已验证靶点优化这三个领域将实现规模化贡献,预计在各自类别的全球上市药品中占据10%-15%的份额。然而,在更具源头创新特质的新生物学领域,中国的全球贡献预计仍将有限,占比不足5%。这表明,未来五年中国创新的主力仍将聚焦于基于已知生物学的高效迭代式创新。

这一趋势要求不同市场参与者及时调整战略:

  • 对中国创新药企而言,打造具备全球差异化的研发管线并实现其价值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需要谨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无论是通过对外授权、建立战略合作,还是创立新型公司。有志全球化的企业必须继续发挥速度和成本优势,同时深入理解全球监管和市场规则。

  • 对跨国药企来说,亟需重新定义在中国创新生态中的角色。应将中国创新纳入全球研发战略,而不仅视作销售市场。这要求强化在中国的科学和临床能力,优化内部流程以匹配“中国速度”,避免因效率不足错失合作良机。

  • 对投资者而言,关键是要明确在“中国服务全球”这一创新逻辑中的参与度。这需要制定清晰的中国策略并建立本地布局,支持投资组合公司充分利用中国的研发效率优势,甚至构想并投资于整合全球最优能力的“混合模式”生物科技公司。

 

结语

过去十年,中国医药创新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全球创新桥梁。这座桥梁以监管改革和资本活水为墩,以规模化研发设施和交付文化为梁,承载着日益壮大的创新管线和走向世界的雄心。展望2030年,尽管在源头创新和复杂全球格局下面临挑战,但中国凭借其已验证的速度、效率和庞大创新生态,必将在全球医药创新图谱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药创新,且含有少量AI生成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文中所涉及的图片及文字仅供参考,若侵犯肖像权或者著作者权等知识产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会议信息:
ChinaBio®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
线下:2026年4月28–29日 | 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线上:2026年5月6–7日

更多详情与合作机会,请联系大会组委会:

Kathy Ren

电话:21 61573911

邮箱:kathy.ren@informa.com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