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药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上海国际生物医药合作大会正成为破解中国生物医药出海难题的关键平台。随着本土创新药研发实力的提升,2023年我国License-out交易数量首次反超引进,2024年海外许可交易金额达本土融资两倍,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已从“制造代工”迈向“创新输出”阶段。然而,当企业真正踏上国际竞争舞台,市场准入合规、海外渠道拓展、研发资金约束等深层挑战依然横亘在前。本届大会将汇聚全球监管机构、跨国药企、投资机构与本土企业,共同探讨如何突破“三重关卡”,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锚定中国坐标。
转载自网络
出海征程的三大核心挑战: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的“死亡之谷”
(一)合规准入:跨越监管“万里长城”
欧美市场的准入门槛远不止于技术标准,更在于一套复杂的制度性壁垒。FDA对临床数据的完整性、生产基地的GMP合规性审查极为严苛,曾有企业因生产车间洁净度未达国际标准、种族多样性数据不足被拒批。2024年某PD-1单抗出海遇挫,核心原因是III期临床仅纳入亚洲患者,被质疑数据无法覆盖欧美人群安全性。而新兴市场的“隐形门槛”同样棘手:东南亚国家要求必须在当地重做临床试验,中东多国规定外资药企需与主权基金成立合资公司并让渡30%股权,印度则对专利授权设置严格的本地生产比例要求。这些非技术性壁垒,让不少创新药折戟在“注册最后一公里”。
(二)市场突围:打破认知壁垒与价格困局
即便成功获批,海外市场的商业落地仍是一场硬仗。中国创新药在欧美面临“非本土”偏见,医生对国产药物的疗效信任度建设需要3-5年周期,初期往往依赖低价策略或赠药计划打开市场。更棘手的是定价锚定问题:国内医保谈判形成的低价体系,被新兴市场直接引用作为定价参考,导致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售价仅为欧美1/3,而欧美市场又因专利授权费用、本地化推广成本高企,压缩利润空间。某双抗药物在国内定价15万元,海外定价却因成本倒推不得不超过30万元,陷入“高价难卖、低价亏损”的两难境地。
(三)资金枷锁:长周期研发与地缘风险的双重挤压
创新药研发是一场“烧钱马拉松”,平均25亿美元投入、10年周期,仅III期临床在美国的成本就是国内5倍以上。2024年某CAR-T疗法出海,因美国患者招募缓慢导致试验延期18个月,额外增加8000万美元开支。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加剧融资难度: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拟限制中企通过并购获取技术,特朗普政府“供应链回流”政策导致在美建厂成本激增40%,欧洲碳关税又对生物制造企业提出额外环保要求。资本寒冬下,不少Biotech企业面临“出海需要钱,融资更艰难”的恶性循环,2024年赴港上市的10家生物医药企业中,6家因出海资金储备不足导致估值折损。
破局之道: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一)多元化出海模式:量体裁衣的战略选择
企业需根据自身阶段选择适配路径:对于早期Biotech,“License-out+NewCo”模式更具性价比——既通过授权海外权益快速回笼资金(如科伦博泰与默克的ADC交易首付款达11亿美元),又可与海外资本成立合资公司(NewCo)专注单一产品开发,分摊临床成本。成熟药企如百济神州,则通过自建海外商业化团队(在美拥有300人销售网络)实现自主出海,其替雷利珠单抗2024年海外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验证了全链布局的可行性。并购策略亦需创新,避开欧美敏感领域,聚焦新兴市场本地化——某药企收购巴西本土分销公司,将胰岛素产品快速铺入2000家医院,成本较自建团队降低60%。
(二)制度规则对接:构建互认“高速通道”
监管互认是破解准入难题的关键。我国可优先与“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药械注册互认机制,2024年与东盟达成的临床试验数据互认协议,已使某新冠口服药在东南亚审批周期缩短40%。同时,加强与DIA等国际组织合作,引入“国际多中心临床+区域数据补充”模式——某双特异性抗体在中美欧同步开展III期试验,核心数据获三方互认,审批时间较传统流程减少2年。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跨境专利快速确权通道,针对海外诉讼提供法律援助,2024年成立的“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已为12家企业处理海外专利纠纷,胜诉率达75%。
(三)动态价格机制:平衡本土政策与国际竞争
国内定价体系需为出海留足空间。在医保谈判中,对具有全球潜力的创新药实施“阶梯定价”:上市初期允许国际市场独立定价(如PD-1单抗海外定价为国内3-5倍),通过全球利润反哺国内市场,后期再纳入医保降价。某创新药企采用“先欧美高价放量、再新兴市场渗透、最后国内集采”策略,其ADC药物三年累计海外营收超20亿美元,支撑国内降价30%仍保持盈利。同时,建立全球价格协调机制,避免新兴市场低价“窜货”影响欧美市场,通过区域独家授权、剂量包装差异化等手段,实现价格体系分层管理。
(四)全周期政策护航:打造出海“生态系统”
政府与行业组织需构建立体化支持体系:设立百亿级出海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临床前研究与国际多中心试验;推动药械融资租赁试点,某CXO企业通过租赁模式为3家Biotech提供海外生产设备,降低初期资本开支50%;开发“地缘政治险”“审批失败险”等定制化保险产品,2024年某细胞治疗企业投保后,因FDA延期审批导致的损失获赔3000万美元。行业联盟作用凸显,即将在大会上成立的“中国生物医药出海联盟”,将整合临床CRO、法规咨询、海外分销等全链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预计首批成员单位达200家。
结语:在挑战中孕育全球化新范式
中国生物医药的出海之路,本质是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价值”的跃迁。当市场准入的壁垒倒逼制度创新,当价格竞争的压力催生全球布局智慧,当资金约束的困境激发模式变革,一个更成熟、更具韧性的国际化生态正在形成。即将召开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合作大会,正是这一进程的催化剂——它连接监管与企业、资本与技术、本土与全球,为破解“三重难题”提供实战指引。
对于每一家志在全球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此刻既是挑战交织的“攻坚期”,更是定义未来的“窗口期”。加入这场盛会,在碰撞中寻找答案,在合作中构建生态,让中国创新药的足迹,真正跨越地理边界,成为全球患者可及的健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