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o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大会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

2026年4月28-29日|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2026年5月6-7日|线上
ChinaBio生物医药跨境合作大会|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的临床研究

ChinaBio生物医药跨境合作大会|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的临床研究

引言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由ATXN3基因的致病性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扩增引发,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类型。该病症以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核心表现,患者常面临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运动准确性下降等问题,且在患病后的10至20年内可能丧失行动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ChinaBio生物医药跨境合作大会了解到,SCA3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能够改变其自然病程,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来源:生物谷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采用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干预措施,旨在探究其对SCA3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tACS通过正弦和双相交流电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已被证明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神经疾病中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但在小脑疾病中的应用尚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为一项三盲、平行分组、假刺激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共招募了82名SCA3患者参与。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至active-tACS组或假刺激(sham-tACS)组,每天接受40分钟、70赫兹、2毫安的tACS治疗或假刺激,持续2周时间。主要结局指标用于评估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次要结局指标则包括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的评估。此外,研究团队还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治疗后患者的大脑功能连接变化进行了探究。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active-tACS组有80%(32/40)的参与者达到了主要结局指标,而假刺激组仅有10%(4/40)。在小脑性共济失调评估量表(SARA)评分上,active-tACS组也表现出显著降低。穿戴式步态分析以及fMRI结果显示,tACS治疗能够通过调节大脑功能连接网络,有效缓解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及步态不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证明了tACS治疗的安全性。

讨论

本研究首次在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中证实了tACS治疗SCA3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A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为SCA3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通过调节大脑功能连接,tACS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有望为其他类型小脑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机制探讨

尽管本研究已证实tACS对SCA3的治疗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tACS对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特定脑区的功能连接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此外,针对tACS治疗参数的优化,如刺激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也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图片来源:生物谷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一项精心设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在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ACS治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还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未来,随着对tACS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治疗参数的不断优化,ChinaBio生物医药跨境合作大会相信tACS将在小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文章来源:生物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