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o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大会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

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2025年4月23-24日|中国上海
2025年4月29-30日|线上
解锁干细胞密码:攻克 2 型糖尿病的前沿探索

解锁干细胞密码:攻克 2 型糖尿病的前沿探索

近年来,干细胞技术在医学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宛如一道曙光,为 2 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点亮了新希望。下面,咱们就从不同来源干细胞的治疗成效、成功实例、临床试验结果以及未来探索方向等多个维度,深入探寻当前的进展态势。

 

先来说说不同来源干细胞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效果与成功案例。

 

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是其中的 “主力军”。2025生物医药产业大会了解到,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众多研究表明,它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尤其是病程较短、身体质量指数(BMI)较低的患者,效果更为突出。不过,有点小遗憾,它的治疗效果通常在 6 个月后会打折扣,这大概率和患者病程、BMI 脱不了干系。给你举个例子,2020 年,国家干细胞研究机构开展的一项研究,10 名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 BM-MSCs 治疗,每个月输注一次,连着三个月。结果令人欣喜,每日胰岛素用量从 63.7U 锐减到 34.7U,空腹 C 肽水平从 4.1ng/mL 升至 5.6ng/mL,而且全程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再看看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不管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它的表现都堪称惊艳。通过提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这一关键指标,胰岛素抵抗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在啮齿动物模型里,它还成功降低高血糖,糖脂代谢也变得更健康。某军区总医院 2024 年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就很能说明问题,91 名患者接受 UC-MSCs 静脉输注,每 4 周一次,一共三次。随访 48 周后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到 7.0% 以下,每日胰岛素使用量更是减少一半还多。

 

2025生物医药产业大会了解到,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M-MSCs)也不甘示弱,它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优化糖脂代谢、减轻肝脏炎症等方式,缓解糖尿病症状的效果与 UC-MSCs 不相上下。动物实验显示,2022 年将 AM-MSCs 移植到 2 型糖尿病小鼠体内后,高血糖水平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谢平衡也得以恢复。

 

还有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经过基因修饰,比如过表达 FGF21 和 GLP1 基因后,在 2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大放异彩,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肝脏结构都得到显著改善,脂质代谢也更上一层楼。2022 年的相关动物实验表明,基因修饰后的 AD-MSCs 让小鼠血糖大幅降低,胰岛素分泌恢复正常,肝脏结构修复得近乎完美。

 

再讲讲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它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分化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素分泌 β 细胞,直击 β 细胞替代难题。但目前它也有 “成长的烦恼”,基因组稳定性以及规模化制备,仍是临床转化路上的 “拦路虎”。不过,2021 年日本科学家取得了突破,他们利用 iPSCs 技术分化出功能成熟的胰岛素分泌 β 细胞,并成功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部分恢复了胰岛功能,血糖也稳步下降。

 

胚胎干细胞(hESCs)同样不容小觑,它分化功能性 β 细胞的能力超强,有望从根源上解决胰岛素分泌不足问题。2020 年的案例显示,将胚胎干细胞分化出的 β 细胞移植到 T2DM 患者体内后,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满血复活,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接着聊聊干细胞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近年来,这方面进展显著,成果斐然。

 

从长期效果看,2021 年一项研究发现,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患者,随访 36 个月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C 肽水平以及胰岛 β 细胞功能都有显著提升,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幅降低。还有一项研究显示,用个性化内胚层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组织治疗胰岛功能受损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堪称神奇,严重受损病例竟被治愈,患者脱离胰岛素长达 33 个月。另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联合治疗 8 年后随访,患者代谢水平明显改善,糖尿病副反应发生率也减少了。

 

安全性方面,多项临床试验为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 “背书”。一项涵盖 262 名患者的全球六项临床试验表明,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期 15 个月的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同样如此,未发现显著不良反应。广州某公司的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 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受理,这无疑是对其安全性的有力佐证。

 

2025生物医药产业大会了解到,干细胞治疗的核心机制包括胰岛 β 细胞再生与修复、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改善胰岛微环境。简单来说,它通过启动内源性胰岛素生成、激发胰岛 β 细胞再生、缓解胰岛素抵抗以及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改善 2 型糖尿病及其副反应,从根本上恢复胰岛功能,实现长期血糖控制,达到良好干预效果。

 

最后谈谈干细胞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研究方向。一方面要优化干细胞来源与类型,努力攻克 iPSCs 的基因组稳定性和制备效率难题,聚焦 MSCs 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能力,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另一方面要提高干细胞分化和功能,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提升分化效率,采用生物材料支架与干细胞联合技术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和功能,激活患者内源性干细胞,减少对外源性干细胞的依赖。此外,推动多学科协作也至关重要,将干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紧密结合,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干细胞疗法。

 

总之,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治疗 2 型糖尿病上潜力巨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优势显著。未来研究应聚焦优化干细胞制备和移植技术,强化多学科协作,为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制更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

 

 

文章来源:埃迪合成生物

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

返回